社工资讯
疫情期间上海8000名社工投入服务!慈善人的节日,因你同行而不再孤单
来源:本站作者:admin日期:2020-09-07 11:11:08浏览:
9月5日是全国第五个“中华慈善日”,上海各地举办慈善主题活动,“疫情中的公益慈善力量”成为今年主题。
早上,第十届上海公益伙伴日开幕式”在上海公益新天地园区举行,古朴典雅的院落成为多家公益组织的展示舞台。下午,2020上海慈善论坛采用线上线下联动的形式,在上海建投书局与市民见面,现场发布了《现代慈善前沿丛书——2020 慈善公益与脱贫》和《2020互联网慈善报告》。
新冠疫情给慈善事业留下了什么?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对慈善机构的应变能力、动员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严峻考验。抗疫期间,上海全市累计有8000多位医务社工、工会社工、司法社工、社区社工、儿童社工等在各自机构、社区、单位开展志愿服务。
1月20日,上海发布了首例输入性新冠肺炎病毒确诊的消息,根据上海市民政局统一部署,市慈善基金会第一时间发起了“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专项行动”。自2020年1月24日上午收到玉佛禅寺的第一笔200万元承诺捐赠开始,截至2020年8月31日,市慈善基金会收到抗疫捐赠款物累计达6.77亿元,占全市社会抗疫捐助总额的36.4%。
在充分尊重捐赠人意愿的前提下,针对湖北、武汉和上海等地区的实际需求,市慈善基金会组织实施了三百余项援助项目,为湖北省17个地市的200多家医疗机构采购了呼吸机、心电监护仪和负压救护车;为上海援鄂医疗队购买药品和防疫抗疫物资;为上海地区医疗机构配备CT机;支援全市公共交通一线服务人员及一线防疫检查志愿者;为上海6088个基层社区居(村)委会,购买防疫物资……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最美逆行者”中有很多“00后”,他们说穿上防护服,自己就已长大。还有很多中学生,虽然无法走上“抗疫一线”,但在全国上下抗击疫情的阻击战中,很多人纷纷捐款捐物。上海市格致中学高一学生孙杨倢先后两次用自己积攒多年的压岁钱,利用各种渠道筹集到N95口罩、医用口罩9500只,在交通运输异常困难的情况下星夜发至淳化,缓解了淳化疫情的防控压力。
“每当我们看到这些爱心事例,看到这些单位和个人进出爱心窗口,总会激起心中感动。”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理事长钟燕群说,“到今年8月底我们收到的善款善物价值一共超过了6亿7千到万,全社会各行各业在这样一场突如其来的公共卫生事件面前都奉献了自己的一份爱心。”
“在抗疫期间,我们的援助项目过程也很曲折。”钟燕群介绍,项目是跟着需求走的,各区代表机构发挥了独特作用。比如1月26日松江区代表机构第一时间开通捐赠通道;1月30日长宁区代表机构为区内各街道配备专车接送发热病人,次日10辆商务车开赴到区疾控中心,承担起为每个街道接送发热病人的任务。自疫情以来,虹口区代表机构累计接受并转赠抗疫善款与物资总价值1497万多元,并先后为虹口区内20所学校发放了体温检测仪、口罩和消毒液。
经过此次疫情的考验以后,慈善组织也在反思未来的方向。市慈善基金会将设立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响应储备基金,研发长期性公益项目,关注突发事件全生命周期,包括灾害发生前的风险评估和防控、灾害预测和预警,灾害发生时期的应急响应和救援等。
“互联网公益”成慈善新高地
下午2时,上海慈善论坛在看得见黄浦江风景的上海建投书局举行,论坛以“慈善公益与脱贫”为主题,线上分享和线下交流相结合,邀请专家学者与公益人士共同探讨和交流公益与脱贫的思考和探索。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李培林说,我国每年超过千万人脱贫,到2020年确保我国先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和底线目标,也给新时代慈善事业提出了新的历史使命。
2017年9月上海市慈善基金会首次发布区域性慈善报告。今年在疫情之下,互联网慈善形式持续创新,成千上万的爱心援助因为有互联网的技术发生了变化,从捐钱捐物,到行走捐、阅读捐、消费捐、虚拟的游戏捐等,爱心包裹、免费午餐、沙漠植树均从线下走到线上。
如今在互联网公益慈善的深度融合之下,公益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场景化,随手公益、指尖公益成为一种潮流。据统计,今年以来社会各界通过各级慈善会和红十字会累计捐赠了396.27亿元,其中投入互联网募集的善款18.67亿元,参与的人次达到了4954万人次。
除了善款的募集,互联网公益慈善的微力量同样能够跟专业的技术、服务力量进行紧密合作。以腾讯为例,在防疫初期,腾讯提供了海量的云、人工智能等协同办公产品,覆盖全国10亿人。
2020年中央电视台为抗击疫情发起的一系列公益直播带货,央视名嘴进入互联网平台为湖北带货,公益直播这个概念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此外,互联网企业以专业的科技手段赋能脱贫攻坚,探索出互联网+教育扶贫、互联网+建行扶贫、互联网+生态扶贫等模式,最高效率地汇聚了各界爱心力量。
承载百年慈善历史的“公益新地标”
位于普育西路105号的公益新天地园区,这天也迎来了2020年中华慈善日上海主题活动和第十届上海公益伙伴日开幕式。20场主题沙龙,从不同维度和不同专业领域,以“人民城市建设中的社会力量参与”为主题进行深入探讨。
普育西路是上海市中心一条不足500米的小路,公益新天地就藏匿在一片毫不起眼的居民区里。这里曾是远东最大的慈善机构旧址。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著名慈善家陆伯鸿先生建立了“新普育堂”,为收养孤儿辅育及医治孤寡病残等弱势群体创设,与之相邻的“普育西路”与“普育东路”也因此得名。
行走在拥有百年历史的园区内,古朴的建筑很多仍保留着当年的风格,“让公益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海报随处可见。从9月5日到6日,各个场地每半天安排1场沙龙,许多热心慈善的市民和学者报名参加。人们可以在慈善组织开设的展台前参观,也可以在创新小工场、公益咖啡馆、社区农场等各具特色的公益体验项目中感受“新公益”的魅力。
记者参加了一场关注城市流浪者的沙龙,来自社会组织、高校、上海市民政部门的社工、专家、学者和普通市民围成一个圈,对如何救助这一社会关注群体各抒己见。
“今天我们以个体方式存在于社会中,可能因为一个灾难,一次拆迁,一次感情问题而失去庇护,因此我们要为这个群体建立一个安全网。”华师大社会发展学院吴同副教授的研究聚焦流浪、无家可归和乞讨三类人群展开。来自民政部门的代表则分享了从过去收容遣送站到如今救助站的工作转变。“当年收容站里的长期流浪者,夏天还穿着棉衣,因为穿太久了根本拔不下来,长时间与身体粘在一起。”她回忆道,这20年来上海对城市流浪者救助的改变在于对流浪群体的尊重和人性化关爱在一点点进步。
截至今年8月底,上海全市共创建公益基地7600多家,“公益上海”平台为志愿者发放“公益护照”近35万本。慈善信托作为慈善事业的新事物,得到快速发展,目前上海全市共备案了慈善信托16单,财产总规模近1.5亿元。同时,“蓝天下的至爱”“一个鸡蛋的暴走”等慈善品牌深入人心,彰显了上海慈善事业的蓬勃活力。
早上,第十届上海公益伙伴日开幕式”在上海公益新天地园区举行,古朴典雅的院落成为多家公益组织的展示舞台。下午,2020上海慈善论坛采用线上线下联动的形式,在上海建投书局与市民见面,现场发布了《现代慈善前沿丛书——2020 慈善公益与脱贫》和《2020互联网慈善报告》。
新冠疫情给慈善事业留下了什么?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对慈善机构的应变能力、动员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严峻考验。抗疫期间,上海全市累计有8000多位医务社工、工会社工、司法社工、社区社工、儿童社工等在各自机构、社区、单位开展志愿服务。
1月20日,上海发布了首例输入性新冠肺炎病毒确诊的消息,根据上海市民政局统一部署,市慈善基金会第一时间发起了“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专项行动”。自2020年1月24日上午收到玉佛禅寺的第一笔200万元承诺捐赠开始,截至2020年8月31日,市慈善基金会收到抗疫捐赠款物累计达6.77亿元,占全市社会抗疫捐助总额的36.4%。
在充分尊重捐赠人意愿的前提下,针对湖北、武汉和上海等地区的实际需求,市慈善基金会组织实施了三百余项援助项目,为湖北省17个地市的200多家医疗机构采购了呼吸机、心电监护仪和负压救护车;为上海援鄂医疗队购买药品和防疫抗疫物资;为上海地区医疗机构配备CT机;支援全市公共交通一线服务人员及一线防疫检查志愿者;为上海6088个基层社区居(村)委会,购买防疫物资……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最美逆行者”中有很多“00后”,他们说穿上防护服,自己就已长大。还有很多中学生,虽然无法走上“抗疫一线”,但在全国上下抗击疫情的阻击战中,很多人纷纷捐款捐物。上海市格致中学高一学生孙杨倢先后两次用自己积攒多年的压岁钱,利用各种渠道筹集到N95口罩、医用口罩9500只,在交通运输异常困难的情况下星夜发至淳化,缓解了淳化疫情的防控压力。
“每当我们看到这些爱心事例,看到这些单位和个人进出爱心窗口,总会激起心中感动。”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理事长钟燕群说,“到今年8月底我们收到的善款善物价值一共超过了6亿7千到万,全社会各行各业在这样一场突如其来的公共卫生事件面前都奉献了自己的一份爱心。”
“在抗疫期间,我们的援助项目过程也很曲折。”钟燕群介绍,项目是跟着需求走的,各区代表机构发挥了独特作用。比如1月26日松江区代表机构第一时间开通捐赠通道;1月30日长宁区代表机构为区内各街道配备专车接送发热病人,次日10辆商务车开赴到区疾控中心,承担起为每个街道接送发热病人的任务。自疫情以来,虹口区代表机构累计接受并转赠抗疫善款与物资总价值1497万多元,并先后为虹口区内20所学校发放了体温检测仪、口罩和消毒液。
经过此次疫情的考验以后,慈善组织也在反思未来的方向。市慈善基金会将设立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响应储备基金,研发长期性公益项目,关注突发事件全生命周期,包括灾害发生前的风险评估和防控、灾害预测和预警,灾害发生时期的应急响应和救援等。
“互联网公益”成慈善新高地
下午2时,上海慈善论坛在看得见黄浦江风景的上海建投书局举行,论坛以“慈善公益与脱贫”为主题,线上分享和线下交流相结合,邀请专家学者与公益人士共同探讨和交流公益与脱贫的思考和探索。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李培林说,我国每年超过千万人脱贫,到2020年确保我国先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和底线目标,也给新时代慈善事业提出了新的历史使命。
2017年9月上海市慈善基金会首次发布区域性慈善报告。今年在疫情之下,互联网慈善形式持续创新,成千上万的爱心援助因为有互联网的技术发生了变化,从捐钱捐物,到行走捐、阅读捐、消费捐、虚拟的游戏捐等,爱心包裹、免费午餐、沙漠植树均从线下走到线上。
如今在互联网公益慈善的深度融合之下,公益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场景化,随手公益、指尖公益成为一种潮流。据统计,今年以来社会各界通过各级慈善会和红十字会累计捐赠了396.27亿元,其中投入互联网募集的善款18.67亿元,参与的人次达到了4954万人次。
除了善款的募集,互联网公益慈善的微力量同样能够跟专业的技术、服务力量进行紧密合作。以腾讯为例,在防疫初期,腾讯提供了海量的云、人工智能等协同办公产品,覆盖全国10亿人。
2020年中央电视台为抗击疫情发起的一系列公益直播带货,央视名嘴进入互联网平台为湖北带货,公益直播这个概念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此外,互联网企业以专业的科技手段赋能脱贫攻坚,探索出互联网+教育扶贫、互联网+建行扶贫、互联网+生态扶贫等模式,最高效率地汇聚了各界爱心力量。
承载百年慈善历史的“公益新地标”
位于普育西路105号的公益新天地园区,这天也迎来了2020年中华慈善日上海主题活动和第十届上海公益伙伴日开幕式。20场主题沙龙,从不同维度和不同专业领域,以“人民城市建设中的社会力量参与”为主题进行深入探讨。
普育西路是上海市中心一条不足500米的小路,公益新天地就藏匿在一片毫不起眼的居民区里。这里曾是远东最大的慈善机构旧址。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著名慈善家陆伯鸿先生建立了“新普育堂”,为收养孤儿辅育及医治孤寡病残等弱势群体创设,与之相邻的“普育西路”与“普育东路”也因此得名。
行走在拥有百年历史的园区内,古朴的建筑很多仍保留着当年的风格,“让公益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海报随处可见。从9月5日到6日,各个场地每半天安排1场沙龙,许多热心慈善的市民和学者报名参加。人们可以在慈善组织开设的展台前参观,也可以在创新小工场、公益咖啡馆、社区农场等各具特色的公益体验项目中感受“新公益”的魅力。
记者参加了一场关注城市流浪者的沙龙,来自社会组织、高校、上海市民政部门的社工、专家、学者和普通市民围成一个圈,对如何救助这一社会关注群体各抒己见。
“今天我们以个体方式存在于社会中,可能因为一个灾难,一次拆迁,一次感情问题而失去庇护,因此我们要为这个群体建立一个安全网。”华师大社会发展学院吴同副教授的研究聚焦流浪、无家可归和乞讨三类人群展开。来自民政部门的代表则分享了从过去收容遣送站到如今救助站的工作转变。“当年收容站里的长期流浪者,夏天还穿着棉衣,因为穿太久了根本拔不下来,长时间与身体粘在一起。”她回忆道,这20年来上海对城市流浪者救助的改变在于对流浪群体的尊重和人性化关爱在一点点进步。
截至今年8月底,上海全市共创建公益基地7600多家,“公益上海”平台为志愿者发放“公益护照”近35万本。慈善信托作为慈善事业的新事物,得到快速发展,目前上海全市共备案了慈善信托16单,财产总规模近1.5亿元。同时,“蓝天下的至爱”“一个鸡蛋的暴走”等慈善品牌深入人心,彰显了上海慈善事业的蓬勃活力。
相关文章
- 2024-11-22桐城市汪洋村开展“银龄爱心义剪”活动
- 2024-11-22安庆市乐邻社工举办“宜童成长—与你相‘玉’”农耕研学项目第七期活动:在田野间播种快乐,收获成长
- 2024-11-22"重阳盛宴!太湖舞韵+乐邻趣运,暖心敬老乐翻天"
- 2024-11-22识秋绘秋知秋意 精美秋意带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