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资讯
《安庆日报》:让“银发族”融入“数字生活”
来源:本站作者:admin日期:2020-09-30 08:36:20浏览:
移动支付、扫码点餐、线上挂号、手机理财、滴滴出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智能手机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在快速发展的数字时代,层出不穷的新应用、新平台和各种APP,已成为老年人群体难以逾越的“电子障碍”:有的老人拿着智能手机不敢用,数千元智能手机成了闹钟;有的老人认为注册、登记、绑定太复杂,觉得还是使用现金最安全;有的老人年纪大了,不想学习新事物,也不想改变原有生活模式……
如何让老年人跟上时代步伐、搭上数字技术便车?如何让数字时代的“银发族”生活更加便利?我市“银发族”融入数字时代的境况如何?记者近日进行了走访。
现年60岁的迎江区居民叶玉凤(左)在朋友的帮助下,通过智能手机实现了网上缴费、银行转账和拍摄短视频。
截至2019年底,我市户籍人口中,60岁以上人群达到952877人,占总户籍人口的18.03%,按占总人口的10%就是老龄化社会来计算,我市早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一边是快速发展的数字时代,一边是比例正在不断上升的老年人群体,如何帮助“银发族”适应数字技术迫在眉睫。
老年人的“数字困境”
和整天手机不离身的年轻人不同,今年68岁的朱怀世还是习惯带着现金出门,有时外出,甚至连手机都不带。在他看来,互联网上的东西太虚幻,不如眼见为实来得踏实。但随着智能手机应用范围的扩大,他也逐渐感受到了一些不便。
“用现金买菜,要准备一些零钱,算账偶尔还会出错;交水、电、气和手机费,只能去排队;有些商家开展优惠活动,前提是扫码关注,我就享受不到。”朱怀世告诉记者,尤其是今年疫情防控期间,出入一些场所都要出示安康码,老人机没有这个功能,有些不方便。
朱怀世知道,如果自己会用智能手机,这些问题都将迎刃而解,但他在尝试之后,被注册、登录、绑定银行卡等一系列复杂的操作难倒,便放弃了。平时生活中,他还是带着现金出门,生活缴费交给孩子代办,而手机,能接打电话就行了。
在智能手机普及的今天,像朱怀世一样隔绝在“数字生活”之外的老年人不在少数。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9.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4.5%,但60岁及以上网民占比仅为6.7%。而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到2019年底,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约为18.1%。从这两项数据推算,有上亿老年人没能及时搭上信息化快车。
因此,身处数字时代的老年人不得不求助于身边人。
“作为安庆市智慧养老信息平台,所服务的老年人有需求都会拨打12349热线求助。之前,全是生活类的求助,现在,也开始出现了智能手机、智能电器类的求助了。”安庆市“12349”养老公益服务热线负责人何新生介绍。
社工张尤艳为空巢老人开展探视服务已有一段时间,在工作中,她也感受到了老年人学习智能手机的艰难。
“有些空巢老人家庭条件好,子女不在身边,就给老人换了智能手机,本意是可视频多见面,但老人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视力不好、不会操作等原因,不会存号码、不会发短信、也不会下载注册等基本操作,常常求助我们。”张尤艳介绍,尽管对老人提出的请求社工都尽力去教,但一些老人接受能力有限,学起来比较费劲。
此外,张尤艳也发现,在她的服务对象中,有着智能化需求的都是生活在城市的老年人,而农村老年人基本都是功能机和老人机,几乎被隔绝在数字时代之外。
安庆市老年大学汪里分析,老年人在学习能力、对新生事物的认知上不如年轻人快,觉得“智能世界”一切都很复杂,并因未知而胆怯,生怕操作不当弄坏了。同时缺乏安全感,尤其是担心电子支付的安全性,不敢使用。加上学习过程中容易忘记,子女又不够耐心,最终使老年人产生抵触情绪。
“银发族”不乏“赶潮人”
尽管老年人使用电脑和手机方面有着各种各样的困难,但在数字化、智能化、移动化、信息化的大潮里,不乏老年人的身影。
市民常玲现年67岁,在她的智能手机里,微信、支付宝、淘宝、京东、各大银行APP、地图软件、天气等APP应有尽有,而且,这些还仅是她的常用APP。
“智能手机的作用太大了,我用微信和亲朋联系,生活缴费手机上直接操作,不用排队,购物更方便,不好还能退,手机转账理财也很快,不用去银行排队,少了存取款的麻烦,出门找不到路,还可以用手机导航。”说起智能手机的好处,常玲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现在出门我都不用带现金,坐公交、乘火车、买东西,一部手机就够了。”
“我很早就使用智能手机了,开始不会操作,就去银行找工作人员请教,或者打电话问客服,慢慢地就学会了。”常玲说。
多年来,常玲也积累了一些经验,比如只下载正规网站、不点未知的链接;比如不贪小便宜、不相信天上掉馅饼等。在她的带动和帮助下,周围不下20个与她年龄相仿的亲朋好友都转变了观念,开启了智能手机生活。常玲也收获了一个昵称“常老师”。
与常玲主动学习使用智能手机相比,今年76岁的方世界开启智能生活,则是有些“逼上梁山”。
方世界住在华中西路,疫情防控期间,家边的便民缴费点取消了,而要走到另一处缴费点,路程较远,这让方世界觉得很不方便。无奈之下,他开始在子女的帮助下,尝试手机缴费。
“一遍学不会,我就学两遍,有不明白的,等孩子回来我就问,虽然我们的接受能力不如年轻人,但智能化社会是一个趋势,逼着自己也要学会。”方世界说。
几个月来,方世界从交水电费开始,慢慢地学会了发视频、发语音、拍照片,用手机查天气、查社保、看新闻。智能手机已成为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方便,作用大,而且相信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作用会越来越大,作为老年人,也要试着接受新事物,赶上大潮流。”感受到智能手机带来的便利,方世界也常常这样告诉身边的同龄人,并带着他们一起“赶潮”。
随着智能手机在生活中应用比重的增加,“赶潮”的老年人也越来越多。根据腾讯《2018微信数据年度报告》数据,老年人已经成为微信的主要新增用户,每个月有6300万55岁以上的老年用户保持活跃。
为老年人开一扇“窗”
“自从在老年大学上了智能手机课后,我对智能手机有了新的认识,也了解了操作和安全性等常识,手机敢用了。现在会发微信红包,也会滴滴叫车,但最常用的还是生活缴费功能。”64岁的产甲松是老年大学电脑和智能手机课第一批学员,他告诉记者,如果现在不学,就影响生活质量了,成了新时代的“文盲”。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不少老年人学习的心情十分迫切,开设智能手机班的呼声一直很高。2019年下半年,安庆市老年大学在开设的电脑课中,增加了智能手机应用课程,20个名额一下子就满了。在上课过程中,授课老师巩绪明从手机操作系统到软件安装更新,从各APP的功能介绍到实际操作应用,进行一一讲解。
“考虑到老年学员的接受程度,课程中有一半时间讲解,另一半时间用于具体问题解答,目的就是解决老年学员实际操作难题。通过学习,老年学员们虽然学得慢,但收获却不小。”巩绪明介绍。
老年大学教用智能手机,为老年人融入数字时代开了一扇窗,像这样的课程,在社区同样是热门。
迎江区锡麟社区主任何文娟介绍,社区在几年前就开设了“E时代课堂”,不定期请大学生志愿者、社工为社区老年人上课,而智能手机应用也是其中一项内容。不仅如此,在日常工作中,遇到有难题的居民,都会主动帮助解决,尤其是疫情防控期间,上门讲解安康码的使用,消除智能时代老年人生活障碍。
记者在市老龄委工作处了解到,截至2019年底,我市户籍人口中,60岁以上人群达到952877人,占总户籍人口的18.03%,按占总人口的10%就是老龄化社会来计算,我市早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此外,随着出生于1960-1963年人口爆发时期的这部分人群即将进入老年,预计在接下来的三年里,我市老龄化程度还将继续加深。
如何让老年人从容生活在数字时代?
市老龄委工作处工作人员马世云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群体的学习能力在退化,遇到困难是不可避免,除了子女要承担起向老年人传授新知识的责任之外,还需要相关服务机构提供更多便利服务,不仅要对智能知识进行科普,还要加大宣传,提高服务机构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消除老年人对智能设备的畏惧心理,增强老年人使用智能设备的安全感。
而在安庆师范大学法学院社会工作教研室主任严春鹤博士看来,智能时代确实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对于一些老年人来说确实难以适应。他们使用现金支付等一些传统的、原始的生活方式已经持续了六七十年,要让每一个老年人通过学习都能掌握和应用也是不现实的。因此,整个社会在创造智能化环境过程中,不应“一刀切”,应在金融机构、商业体、公共服务窗口等服务场所,保留一些柜台、现金支付、人工服务窗口,保留传统的、人性化的服务方式,毕竟,人性化的服务是机器永远替代不了的。
记者手记
从对老年群体的态度中感受城市温度
不久前,一位大连老人因没有健康码而无法乘坐地铁的视频受到广泛关注。近年来,老年人因不会操作智能手机,不能融入智能化社会,从而与工作人员、管理部门发生冲突的事情不止一例,表面上看只是技术问题,但实际上反映了城市服务是否足够精细化,城市发展、科技进步能否关照到老年等特殊群体的问题。
那么,安庆的老年人在智能化时代生活得怎么样?他们如何适应和学习智能设备,有哪些障碍和困惑?而这,也是记者采写这篇专题的目的。
连日来,记者走访了相关部门、医院、金融机构、社会服务机构、社工组织、社区,与老年人交流,在采访中,记者感受到了一个有温度的城市。
在医院里,有导医随时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帮助,尽管实现了网上预约、网上挂号,但挂号窗口和电话预约的渠道畅通,没有因为老年人不会网上预约而出现无法挂号看病的情况;
在市行政服务中心,依然保持着戴口罩和扫描安康码进入的“门槛”,但对于持有老年机无法提供安康码的老年人,采取登记身份证信息、电话号码的方式,没有“一刀切”将这些老年人拒之门外;
在社区里,有居民要去外地,不会操作皖事通,社区工作人员一步步教学,并将帐号、密码以及操作步骤写在纸上;
在水、电、气以及金融机构的营业大厅,工作人员能够主动询问,为有疑问的市民现场解答;
在社工机构里,每一个社工对开展服务的空巢老人都有问必答、有难必帮,成为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的好帮手;
……
所到之处,记者发现,或是多渠道多方式,消除老年人在智能时代的障碍;或是通过鼓励帮助的方式,让老年人加快融入智能生活,可以说在城市生活的很多方面都照顾到了不同需求的老年人。
但也有一些遗憾,比如惠及老年群体的智能手机课开设太少,社工缺少专业知识、市面上缺乏相关教材,家庭中子女缺乏足够耐心,针对老年人的智能应用太少等。
今天的老年人,也曾是昨日澎湃的“后浪”,而今天的年轻人,也终将老去。帮一帮老年人的智能化需求,等一等智能时代里的老年人脚步,从细微之处彰显城市温度。(记者 常艳)
而在快速发展的数字时代,层出不穷的新应用、新平台和各种APP,已成为老年人群体难以逾越的“电子障碍”:有的老人拿着智能手机不敢用,数千元智能手机成了闹钟;有的老人认为注册、登记、绑定太复杂,觉得还是使用现金最安全;有的老人年纪大了,不想学习新事物,也不想改变原有生活模式……
如何让老年人跟上时代步伐、搭上数字技术便车?如何让数字时代的“银发族”生活更加便利?我市“银发族”融入数字时代的境况如何?记者近日进行了走访。
现年60岁的迎江区居民叶玉凤(左)在朋友的帮助下,通过智能手机实现了网上缴费、银行转账和拍摄短视频。
截至2019年底,我市户籍人口中,60岁以上人群达到952877人,占总户籍人口的18.03%,按占总人口的10%就是老龄化社会来计算,我市早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一边是快速发展的数字时代,一边是比例正在不断上升的老年人群体,如何帮助“银发族”适应数字技术迫在眉睫。
老年人的“数字困境”
和整天手机不离身的年轻人不同,今年68岁的朱怀世还是习惯带着现金出门,有时外出,甚至连手机都不带。在他看来,互联网上的东西太虚幻,不如眼见为实来得踏实。但随着智能手机应用范围的扩大,他也逐渐感受到了一些不便。
“用现金买菜,要准备一些零钱,算账偶尔还会出错;交水、电、气和手机费,只能去排队;有些商家开展优惠活动,前提是扫码关注,我就享受不到。”朱怀世告诉记者,尤其是今年疫情防控期间,出入一些场所都要出示安康码,老人机没有这个功能,有些不方便。
朱怀世知道,如果自己会用智能手机,这些问题都将迎刃而解,但他在尝试之后,被注册、登录、绑定银行卡等一系列复杂的操作难倒,便放弃了。平时生活中,他还是带着现金出门,生活缴费交给孩子代办,而手机,能接打电话就行了。
在智能手机普及的今天,像朱怀世一样隔绝在“数字生活”之外的老年人不在少数。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9.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4.5%,但60岁及以上网民占比仅为6.7%。而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到2019年底,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约为18.1%。从这两项数据推算,有上亿老年人没能及时搭上信息化快车。
因此,身处数字时代的老年人不得不求助于身边人。
“作为安庆市智慧养老信息平台,所服务的老年人有需求都会拨打12349热线求助。之前,全是生活类的求助,现在,也开始出现了智能手机、智能电器类的求助了。”安庆市“12349”养老公益服务热线负责人何新生介绍。
社工张尤艳为空巢老人开展探视服务已有一段时间,在工作中,她也感受到了老年人学习智能手机的艰难。
“有些空巢老人家庭条件好,子女不在身边,就给老人换了智能手机,本意是可视频多见面,但老人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视力不好、不会操作等原因,不会存号码、不会发短信、也不会下载注册等基本操作,常常求助我们。”张尤艳介绍,尽管对老人提出的请求社工都尽力去教,但一些老人接受能力有限,学起来比较费劲。
此外,张尤艳也发现,在她的服务对象中,有着智能化需求的都是生活在城市的老年人,而农村老年人基本都是功能机和老人机,几乎被隔绝在数字时代之外。
安庆市老年大学汪里分析,老年人在学习能力、对新生事物的认知上不如年轻人快,觉得“智能世界”一切都很复杂,并因未知而胆怯,生怕操作不当弄坏了。同时缺乏安全感,尤其是担心电子支付的安全性,不敢使用。加上学习过程中容易忘记,子女又不够耐心,最终使老年人产生抵触情绪。
“银发族”不乏“赶潮人”
尽管老年人使用电脑和手机方面有着各种各样的困难,但在数字化、智能化、移动化、信息化的大潮里,不乏老年人的身影。
市民常玲现年67岁,在她的智能手机里,微信、支付宝、淘宝、京东、各大银行APP、地图软件、天气等APP应有尽有,而且,这些还仅是她的常用APP。
“智能手机的作用太大了,我用微信和亲朋联系,生活缴费手机上直接操作,不用排队,购物更方便,不好还能退,手机转账理财也很快,不用去银行排队,少了存取款的麻烦,出门找不到路,还可以用手机导航。”说起智能手机的好处,常玲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现在出门我都不用带现金,坐公交、乘火车、买东西,一部手机就够了。”
“我很早就使用智能手机了,开始不会操作,就去银行找工作人员请教,或者打电话问客服,慢慢地就学会了。”常玲说。
多年来,常玲也积累了一些经验,比如只下载正规网站、不点未知的链接;比如不贪小便宜、不相信天上掉馅饼等。在她的带动和帮助下,周围不下20个与她年龄相仿的亲朋好友都转变了观念,开启了智能手机生活。常玲也收获了一个昵称“常老师”。
与常玲主动学习使用智能手机相比,今年76岁的方世界开启智能生活,则是有些“逼上梁山”。
方世界住在华中西路,疫情防控期间,家边的便民缴费点取消了,而要走到另一处缴费点,路程较远,这让方世界觉得很不方便。无奈之下,他开始在子女的帮助下,尝试手机缴费。
“一遍学不会,我就学两遍,有不明白的,等孩子回来我就问,虽然我们的接受能力不如年轻人,但智能化社会是一个趋势,逼着自己也要学会。”方世界说。
几个月来,方世界从交水电费开始,慢慢地学会了发视频、发语音、拍照片,用手机查天气、查社保、看新闻。智能手机已成为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方便,作用大,而且相信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作用会越来越大,作为老年人,也要试着接受新事物,赶上大潮流。”感受到智能手机带来的便利,方世界也常常这样告诉身边的同龄人,并带着他们一起“赶潮”。
随着智能手机在生活中应用比重的增加,“赶潮”的老年人也越来越多。根据腾讯《2018微信数据年度报告》数据,老年人已经成为微信的主要新增用户,每个月有6300万55岁以上的老年用户保持活跃。
为老年人开一扇“窗”
“自从在老年大学上了智能手机课后,我对智能手机有了新的认识,也了解了操作和安全性等常识,手机敢用了。现在会发微信红包,也会滴滴叫车,但最常用的还是生活缴费功能。”64岁的产甲松是老年大学电脑和智能手机课第一批学员,他告诉记者,如果现在不学,就影响生活质量了,成了新时代的“文盲”。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不少老年人学习的心情十分迫切,开设智能手机班的呼声一直很高。2019年下半年,安庆市老年大学在开设的电脑课中,增加了智能手机应用课程,20个名额一下子就满了。在上课过程中,授课老师巩绪明从手机操作系统到软件安装更新,从各APP的功能介绍到实际操作应用,进行一一讲解。
“考虑到老年学员的接受程度,课程中有一半时间讲解,另一半时间用于具体问题解答,目的就是解决老年学员实际操作难题。通过学习,老年学员们虽然学得慢,但收获却不小。”巩绪明介绍。
老年大学教用智能手机,为老年人融入数字时代开了一扇窗,像这样的课程,在社区同样是热门。
迎江区锡麟社区主任何文娟介绍,社区在几年前就开设了“E时代课堂”,不定期请大学生志愿者、社工为社区老年人上课,而智能手机应用也是其中一项内容。不仅如此,在日常工作中,遇到有难题的居民,都会主动帮助解决,尤其是疫情防控期间,上门讲解安康码的使用,消除智能时代老年人生活障碍。
记者在市老龄委工作处了解到,截至2019年底,我市户籍人口中,60岁以上人群达到952877人,占总户籍人口的18.03%,按占总人口的10%就是老龄化社会来计算,我市早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此外,随着出生于1960-1963年人口爆发时期的这部分人群即将进入老年,预计在接下来的三年里,我市老龄化程度还将继续加深。
如何让老年人从容生活在数字时代?
市老龄委工作处工作人员马世云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群体的学习能力在退化,遇到困难是不可避免,除了子女要承担起向老年人传授新知识的责任之外,还需要相关服务机构提供更多便利服务,不仅要对智能知识进行科普,还要加大宣传,提高服务机构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消除老年人对智能设备的畏惧心理,增强老年人使用智能设备的安全感。
而在安庆师范大学法学院社会工作教研室主任严春鹤博士看来,智能时代确实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对于一些老年人来说确实难以适应。他们使用现金支付等一些传统的、原始的生活方式已经持续了六七十年,要让每一个老年人通过学习都能掌握和应用也是不现实的。因此,整个社会在创造智能化环境过程中,不应“一刀切”,应在金融机构、商业体、公共服务窗口等服务场所,保留一些柜台、现金支付、人工服务窗口,保留传统的、人性化的服务方式,毕竟,人性化的服务是机器永远替代不了的。
记者手记
从对老年群体的态度中感受城市温度
不久前,一位大连老人因没有健康码而无法乘坐地铁的视频受到广泛关注。近年来,老年人因不会操作智能手机,不能融入智能化社会,从而与工作人员、管理部门发生冲突的事情不止一例,表面上看只是技术问题,但实际上反映了城市服务是否足够精细化,城市发展、科技进步能否关照到老年等特殊群体的问题。
那么,安庆的老年人在智能化时代生活得怎么样?他们如何适应和学习智能设备,有哪些障碍和困惑?而这,也是记者采写这篇专题的目的。
连日来,记者走访了相关部门、医院、金融机构、社会服务机构、社工组织、社区,与老年人交流,在采访中,记者感受到了一个有温度的城市。
在医院里,有导医随时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帮助,尽管实现了网上预约、网上挂号,但挂号窗口和电话预约的渠道畅通,没有因为老年人不会网上预约而出现无法挂号看病的情况;
在市行政服务中心,依然保持着戴口罩和扫描安康码进入的“门槛”,但对于持有老年机无法提供安康码的老年人,采取登记身份证信息、电话号码的方式,没有“一刀切”将这些老年人拒之门外;
在社区里,有居民要去外地,不会操作皖事通,社区工作人员一步步教学,并将帐号、密码以及操作步骤写在纸上;
在水、电、气以及金融机构的营业大厅,工作人员能够主动询问,为有疑问的市民现场解答;
在社工机构里,每一个社工对开展服务的空巢老人都有问必答、有难必帮,成为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的好帮手;
……
所到之处,记者发现,或是多渠道多方式,消除老年人在智能时代的障碍;或是通过鼓励帮助的方式,让老年人加快融入智能生活,可以说在城市生活的很多方面都照顾到了不同需求的老年人。
但也有一些遗憾,比如惠及老年群体的智能手机课开设太少,社工缺少专业知识、市面上缺乏相关教材,家庭中子女缺乏足够耐心,针对老年人的智能应用太少等。
今天的老年人,也曾是昨日澎湃的“后浪”,而今天的年轻人,也终将老去。帮一帮老年人的智能化需求,等一等智能时代里的老年人脚步,从细微之处彰显城市温度。(记者 常艳)
相关文章
- 2024-11-22桐城市汪洋村开展“银龄爱心义剪”活动
- 2024-11-22安庆市乐邻社工举办“宜童成长—与你相‘玉’”农耕研学项目第七期活动:在田野间播种快乐,收获成长
- 2024-11-22"重阳盛宴!太湖舞韵+乐邻趣运,暖心敬老乐翻天"
- 2024-11-22识秋绘秋知秋意 精美秋意带回家